王通,字仲淹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,隋代教育家。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(公元584年) 死于隋恭帝义宁二年(公元618年)只活了三十五岁。
王通出身于书香门第,父亲王伯高是当时广收学生的儒学大师,哥哥王绩不愿求富贵,过着隐居生活。王通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,很小的时候就随父兄读书,而且非常勤奋、刻苦,王通特别精习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。到了十五岁的时候,他的学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隋文帝仁寿四年(公元604年),年方二十岁的王通抱着经世救民的思想,不辞辛劳到长安见隋文帝, 向隋文帝提出“太平十二策”,建议隋文帝实行尊王道、推霸略之术。隋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,于是王通就回到家乡专门从事教学和著述。到三十岁的时候,王通学业大成,及门弟子千余人,唐代著名的功臣房玄龄、魏征等都是他的学生。
王通死后,门人称呼为“文中子”,他生前仿照“六经”著有《续经》(已失),现存王通的著作是他的学生仿照《论语》编辑的《中说》,又名《文中子》,计十卷,是研究王通思想的主要资料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王通的孙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,就是哪个写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神童,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,九岁就能做学术研究了。儒学家颜师古穷极一生所学作《汉书注》,小小的王勃九岁就能给这部著作挑出错误,并纠正,于是写了《指瑕》。专门指出颜师古对于汉书注释中的一些错误。其文采、情理、哲理并茂的诗赋,留下了一座座文学作品的高峰,其中《滕王阁并序》更是脍炙人口、情理交融的文学佳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